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学术活动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前沿学术沙龙 暨第六十四届复杂系统与网络科学研究中心论坛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3-06-14

会议时间:2023615日(周四)上午9:00

会议点:行政楼多功能会议室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信息科学》编辑部

承办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会议日程

时间

报告题目

报告人

9:00-9:40

协同式神经动力学优化的介绍及进展

  

9:40-10:10

智能无人系统智能感知与博弈决策

  

10:25-10:55

Exponential Consensus over Dynamic Networks: Characterizing System Parameters and Network Connectivity

秦家虎

10:55-11:25

多智能体系统的安全协同控制和优化决策

和望利

11:25-12:00

追求一流品质,服务科学前沿

 


协同式神经动力学优化的介绍及进展

 

Abstract

过去三十年见证了神经动力学优化的诞生和发展,由于其生物学合理性和并行分布式信息处理的固有性质,神经动力学优化已成为约束优化的潜在强大问题解决工具。尽管此项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之前几乎所有现有的神经动力学方法都只适用于具有广义凸函数的优化问题。对非凸函数和离散变量优化问题的有效神经动力学方法很少可用。在本次演讲中,将介绍协作神经动力学优化方法。在协同神经动力学优化框架中,多个初始状态多样化的神经动力学优化模型被并行用于分散局部搜索,并使用元启发式规则(如PSO)在局部收敛时重新定位神经元状态以逃避局部最小值并走向全局最优解。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将通过特征选取、监督学习、车辆任务分配和投资组合选择等的实验结果得到证实。

About the speaker

王钧,IEEE Life FellowIAPR FellowCAAI FellowAcademia Europaea(欧洲科学院)外籍**。他曾在大连理工大学、凯斯西储大学、北达科他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担任过多个学术职位。他还曾在美国空军阿姆斯特朗实验室、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脑科学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斯威本科技大学担任过各种短期访问职位。他获得了学士学位电气工程学位和硕士学位大连理工大学学士及博士学位。凯斯西储大学学位。他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神经网络及其应用。他在这些领域发表了 300 多篇期刊论文、15 本书章节、11 本编辑书籍和大量会议论文。他在2014-2019年间曾任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主编,并担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 及其前身和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C,担任Neural Networks 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al Systems 顾问编委。他是许多国际会议的组织者,如第13/25 届神经信息处理国际会议 (2006/2018) 的总主席、2008 IEEE 世界计算智能大会和 2012 IEEE 国际会议的程序主席。系统、人与控制论。他是 IEEE 计算智能学会 (CIS) IEEE 系统、人与控制论学会 (SMCS) 的杰出讲师。此外,他还曾在亚太神经网络大会(APNNA)担任主席(2006年)、IEEE Fellow CommitteeIEEE CIS Awards and Fellow CommitteesIEEE SMCS Board and Fellow Committees等多个专业组织。他是 APNNA 杰出成就奖、IEEE CIS 神经网络先驱奖、CAAI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成就奖、IEEE SMCS 诺波特-维纳奖和杰出贡献奖等奖项的获得者。


智能无人系统智能感知与博弈决策

唐  漾


  Abstract

智能无人系统的感知、决策与控制是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热点,多年来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报告将分别介绍团队在感知任务精准性和迁移性,决策任务的实时性和最优性,控制任务的协同性和自主性,进行介绍。最后,本报告对智能无人系统中的感知、决策与控制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About the speaker

唐漾,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洪堡基金、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019年度)、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9年度)、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2014年度)和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2020年度)等计划入选者, ESI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主要研究智能无人系统,工业智能和智能系统等。围绕上述领域,在Nature子刊,Cell子刊,Physics ReportsCVPRNeurIPSAutomaticaIEEE汇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申请/公开/授权专利20余件,研究成果入选CVPR Highlight。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课题, 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类项目等。担任Nature出版集团Scientific Reports资深编委, 多本IEEE汇刊、IFAC会刊和中国科学:信息科学等多个国际期刊的副主编/编委,担任多本IEEE汇刊和Engineering客座主编/客座编辑/客座执行编辑, 多次获得IEEE期刊最佳/杰出副编辑。获得2019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Exponential Consensus over Dynamic Networks: Characterizing System Parameters and Network Connectivity

秦家虎

Abstract

本报告主要介绍多智能体系统一致性问题的一些研究进展,围绕宽松动态通信拓扑、复杂个体动力学、状态耦合的作用机理刻画逐步展开探讨,提出融合图提升技术、可观性理论、代数-几何方法的协同控制分析和设计方案,揭示复杂个体动力学、动态通信拓扑以及状态耦合的作用。

About the speaker

秦家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主要研究兴趣为自主智能系统协同、优化与决策,在相关领域发表Springer英文专著两部、AutomaticaIEEE Trans.汇刊论文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入选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020-2022);获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1)、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3)、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科学家奖”、中国控制会议“关肇直奖”及IEEE工业电子学会最佳会议论文奖。目前担任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智能控制与系统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仿真学会“智能物联系统建模与仿真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以及IEEE TIEIEEE TIIIEEE TCNS、《自动化学报》、《智能科学与技术学报》等期刊编委。


多智能体系统的安全协同控制和优化决策

和望利

Abstract

具有感知、计算、通信和决策能力的智能个体以信息交互、相互作用力等方式相互耦合形成了自主多智能体系统,其群集协同行为是系统与控制领域关注的核心关键课题。随着集群系统规模与分散程度的提升,依赖局部信息交互的分布式框架能够进一步提高群集协同的可靠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然而,在实际集群系统中,网络化群集系统的开放性、共享性、互联性、互操作性与系统组件的异构性,将带来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亟需设计有效的弹性协同控制策略以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且现有的协同方案大多涉及网络拓扑等全局信息,难以拓展至大规模、个体数量动态变化的群集系统。此外,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速突破,如何利用智能体局部的资源优势相互协作实现广域意义下的优化,并在自身利益追求与不完美信息下开展博弈决策,推动多智能体系统的智慧决策,亟待深入探究。针对上述问题,本次报告将介绍报告人在分布式安全协同控制、优化决策中取得的系列研究成果及其在无人系统、经济调度等实际问题潜在的应用,并探讨该方向有待解决的难题。

About the speaker

和望利,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三八红旗手”获得者。研究兴趣包括自主协同控制、优化与智慧决策及其在无人系统、智能电网、炼油计划等的应用。受邀出访澳大利亚中昆士兰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日本首都大学东京从事访问研究。在 IEEE 汇刊、Automatica、自动化学报(英文版)等重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登记软著15件。主持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基础研究特区”项目等10余项,与航天制造、九江石化等开展广泛合作应用。荣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二)和中国自动化学会第六届青年科学家奖。曾担任IEEE工业电子学会网络控制系统与应用专业委员会主席、IEEE神经网络汇刊副主编等,目前担任IEEE Trans. Industrial InformaticsIEEE工业电子前沿主题期刊等副主编以及智能科学与技术学报编委。


追求一流品质,服务科学前沿

蒋  恺


Abstract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综合性信息科学学术期刊,主要报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控制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微电子与固态电子学等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创新性的最新成果。本报告基于《中国科学:信息科学》中英文版的工作进展,解读科技期刊追求一流品质、服务科学前沿的使命和担当,介绍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形势下期刊的积极应对措施,探讨中国科技期刊在弘扬自主知识产权、推动前沿科技创新、扩大国际影响力等方面需要做的努力。

About the speaker

      蒋恺,博士,副编审。博士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任职于《中国科学》杂志社,是《中国科学:信息科学》中英文版计算机方向和控制方向科学编辑。致力于使用新技术驱动科技期刊出版工作,获科协卓越行动计划青年人才支持项目资助,组织和策划了40余个学科热点专题/专刊,负责编辑出版的多篇文章被选为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ESI高被引论文或热点论文、F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曾获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优秀编辑奖、中国科学院优秀编辑奖、北京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编辑学研究证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