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本科教学  通知信息

转:关于举办浙江师范大学第三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通知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2-11-30

      请有意参赛教师(团队)于12月10日前填写附件3《推荐教师汇总表》电子稿发至教务办邮箱sjjwb@zjnu.cn,参赛材料12月20日前,直接提交参赛系统。


学院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课程思政建设和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推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打造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同时选拔优秀教师参加浙江省第三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经研究,决定举办浙江师范大学第三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大赛主题

推动教学创新,培养一流人才。

、大赛目标

紧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主题,深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有效助力“四新”建设;充分发挥大赛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精心打造教师教学创新标杆展示与交流平台。

、大赛内容

大赛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或课程思政创新报告)、教学设计创新汇报。

、组别设置

大赛按照“四新”建设、基础课程、课程思政等领域分组,设6个大组,每组包括正高、副高、中级及以下:

第一组为新工科组;

第二组为新医科组;

第三组为新农科组;

第四组为新文科组;

第五组为基础课程组;

第六组为课程思政组;

鼓励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储能技术、生物育种、智慧农业、智能医学工程、国际传播等相关专业领域和耕读教育、全科医学、中医药经典、“理解当代中国”(外语专业)等相关课程的教师,以及临床教师积极报名参赛。

为了鼓励实验教师教学技能创新,本次大赛另单独设实验技能专项赛(具体通知另发)。

、参赛对象

我校在职教师,其中主讲教师近5年对所参赛的本科课程讲授2轮及以上。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参赛均可,若以团队形式参赛,团队成员包括1名主讲教师和不超过3名团队教师。已获得前两届等奖及以上的主讲教师不能再报名同一职称组比赛,课程思政组除外。

学院可在1-5组推荐3名教师(团队)参加赛,推荐教师(团队),应包括正高、副高、中级及以下职称1名(团队);6组(课程思政组)推荐1名教师(团队)参加,职称不限。另由学校督导委员会推荐不超过3教师(团队)参加1-5,推荐1名教师(团队)参加第6组比赛。

、赛事安排

学院自主开展赛,于20221220日前将参加赛教师名单及相关比赛材料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网络评审202212-20231,包括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或课程思政创新报告),根据网络评审结果择优进入第二阶段即现场评审阶段。现场评审20232内容为教学设计创新汇报。进入现场评审阶段的选手,依据网络评审(60分)与现场评审(40分)成绩的总得分,由高到低进行排序评奖。

网络评审阶段,参赛教师要在规定时间内将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或课程思政创新报告)等上传到大赛报名系统,由专家评委进行网络评审。网评满分为60分,其中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成绩占40分、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或课程思政创新报告)成绩占20分。

现场评审阶段,参赛教师要结合教学大纲与教学实践,进行不超过15分钟的教学设计创新汇报,专家评委依据选手的汇报进行10分钟的提问交流,满分为40分。

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或课程思政创新报告)、教学设计创新汇报三部分成绩之和为选手的总得分,具体评分细则详见附件1

(四)赛选拔

根据赛评审结果选取第1-54名,至少包括正高、副高、中级及以下职称各 1 名(团队),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不少于推荐总人数的 1/36组(课程思政组)1名,职称不限

、材料要求

(一)参赛教师提交材料

1.申报书

通过网络系统提交大赛材料,申报书样式详见附件2-1

2.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或课程思政创新报告)

教学创新成果报告应基于参赛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与反思,体现教学创新成效。聚焦教学实践的真实“问题”,通过课程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评价的改革等,采用教学实验研究的范式解决教学问题,明确教学成效及其推广价值。课程思政创新报告应立足于学科专业的育人特点和要求,发现和解决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真实问题。报告包括摘要、正文,字数4000字左右为宜。教学创新(或课程思政创新)成果的支撑材料及目录详见附件2-2

3.课堂教学实录视频及相关材料。实录视频为参赛课程中两个1学时的完整教学实录,具体要求详见附件2-3与课堂教学实录视频配套相关材料包括:参赛课程的教学大纲、课堂教学实录视频内容对应的教案和课件,其中教学大纲主要包括课程名称、课程性质、课时学分、学生对象、课程简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课程评价等要素。

(二)单位提交材料

1.推荐教师汇总表,详见附件3

、奖项设置

赛设个人(团队)奖与优秀组织奖。

(一)个人(团队)奖。按组别分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特等奖获得者推荐参加赛;一、二等奖获奖参加现场评审教师(团队)推荐;未进入现场评审阶段的教师(团队)为三等奖。

(二)优秀组织奖。对大赛开展过程中,教师参与度高、大赛成绩突出、影响效果明显的组织单位,授予“优秀组织奖”。

、大赛官网

大赛网址:https://109258iee.mh.chaoxing.com/

开放时间:20221215

十、其他事项

(一)各学院要认真做好大赛组织与推荐工作,严格审查参赛教师资格。

(二)参赛教师应保证教学创新设计相关材料的原创性,不得抄袭、剽窃他人作品,如产生侵权行为或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由参赛教师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三)参赛教师所需提交的相关材料(申报书除外)和现场汇报环节中均不得出现参赛教师姓名及所在学院名称。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82283936

技术支持单位:超星集团(浙江)联系人:
周龙兴:15757749880

经晨科:18329067371


附件:

1.第三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评分标准

2.第三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参赛申报材料

3.第三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推荐教师汇总表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20221128
          关于举办浙江师范大学第三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通知.docx

附件1.第三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评分标准.doc

附件2-1.第三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申报书.doc

附件2-2.第三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教学创新成果支撑材料目录.docx

附件2-3第三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标准.docx

附件3.第三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推荐教师汇总表.doc


附件1

第三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评分标准

一、课堂教学实录视频评分表(40分)

评价维度

评价要点

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体现“学生中心”教育理念,体现立德树人思想,符合学科特色与课程要求;以“四新”建设为引领,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有深度、广度,体现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

反映学科前沿,渗透专业思想,使用质量高的教学资源;

充分体现“四新”建设的理念和成果。

教学内容满足行业与社会需求,教学重、难点处理恰当,关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

课程思政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实现“三全育人”。

结合所授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挖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

教学过程

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教学目标科学、准确,符合大纲要求、学科特点与学生实际,体现对知识、能力与思维等方面的要求。

教学组织有序,教学过程安排合理;

创新教学方法与策略,注重教学互动,启发学生思考及问题解决。

以信息技术创设教学环境,支持教学创新。

创新考核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生成性问题的解决和应用。

教学效果

课堂讲授富有吸引力,课堂气氛融洽,学生思维活跃,深度参与课堂。

学生知识、能力与思维得到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形成适合学科特色、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具有较大借鉴和推广价值。

视频质量

教学视频清晰、流畅,能客观、真实反映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常态。

二、教学创新成果报告评分表(20分)

评价维度

评价要点

有明确的

问题导向

立足于课堂教学真实问题,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案。

有明显的

创新特色

把“四新”建设要求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活动、评价等教学过程各环节分析全面、透彻,能够凸显教学创新点。

体现课程

思政特色

概述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特色、亮点和创新点,形成可供借鉴推广的经验做法。

关注技术

应用于教学

能够把握新时代下学生学习特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课程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

注重创新

成果的辐射

能够对创新实践成效开展基于证据的有效分析与总结,形成具有较强辐射推广价值的教学新方法、新模式。


三、教学设计创新汇报评分表(40分)

评价维度

评价要点

理念与目标

课程设计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教学目标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在各自学科领域推进“四新”建设,带动教学模式创新;体现对知识、能力与思维等方面的要求。

教学目标清楚、具体,易于理解,便于实施,行为动词使用正确,阐述规范。

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前后知识点关系、地位、作用描述准确,重点、难点分析清楚。

能够将教学内容与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相联系。


学情分析

学生认知特点和起点水平表述恰当,学习习惯和能力分析合理。

课程思政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引用典型教学案例举例说明,具有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过程与方法

教学活动丰富多样,能体现各等级水平的知识、技能和情感价值目标。

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内容充实精要,适合学生水平;结构合理,过渡自然,便于操作;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及问题解决。

能根据课程特点,用创新的教学策略、方法、技术解决课堂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教学重点突出,难点把握准确。

合理选择与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环境,关注师生、生生互动,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考评与反馈

采用多元评价方法,合理评价学生知识、能力与思维的发展。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有适合学科、学生特点的评价规则与标准。

文档规范

文字、符号、单位和公式符合标准规范;语言简洁、明了,字体、图表运用适当;文档结构完整,布局合理,格式美观。

设计创新

教学方案的整体设计富有创新性,能体现高校教学理念和要求;教学方法选择适当,教学过程设计有突出的特色。










第三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评分标准

(课程思政组)

一、课堂教学实录视频评分表(40分)

评价维度

评价要点

教学理念与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充分发挥课程育人作用。

教学目标立足本专业本课程的育人特色,在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方面要求清晰、科学、准确,符合新时代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

教学内容

坚持思想性和学术性相统一,教学内容及资源优质适用,能够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帮助学生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

坚持正确方向和正面导向,深入挖掘课程自身蕴含的思政资源,并科学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体系,不做不恰当的延伸,体现思想性、时代性和专业特色。

教学内容满足行业与社会需求,关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关注学科专业发展前沿,教学重点难点处理恰当,体现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

教学过程

教学组织有序,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能够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

教学安排合理,教学方法恰当,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体现针对性、互动性和启发性。

信息技术的使用合理有效,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有力支持教学创新。

教学考核评价内容科学、方式创新,注重对学生素质、知识、能力的全方位评价,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生成性问题的解决和应用。

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方法及实施过程遵循教学理念,高效达成教学目标,达到如盐化水、润物无声的效果,有效实现教书、育人相统一。

课堂讲授富有吸引力,课堂气氛积极热烈,学生深度参与课堂,积极性和活跃度高,学生素质、知识和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形成突显专业特色、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具有较大借鉴和推广价值。

视频质量

教学视频清晰、流畅,能客观、真实反映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常态。

二、课程思政创新报告评分表(20分)

评价维度

评价要点

问题导向

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导向,立足于学科专业的育人特点和要求,发现和解决本课程开展课堂思政教学过程中的真实问题。

创新举措

能够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建设要求,聚焦需要解决的课程思政教学过程的问题,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考核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且针对性、创新性、可操作性强。

创新效果

能够切实解决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能够有效实现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成果辐射

能对课程思政实践成效开展基于案例的有效分析与总结,面向同一类型课程、同一学科专业、同一类型学校,形成具有较强辐射推广价值的课程思政教学新方法、新模式。

三、教学设计创新汇报评分表(40分)

评价维度

评价要点

教学理念

坚持立德树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充分发挥课程育人作用。

总体设计

遵循教学理念,围绕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融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选用、教师配备、教学考核、评价反馈等进行系统性设计,能够有效落实所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学生情况和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准确体现对学生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要求。教学目标清楚具体,易于理解,便于实施,行为动词使用正确,阐述规范。

学情分析

学生认知特点和起点水平表述恰当,学习习惯和能力分析合理,思想发展现状、特点和规律总结准确。

内容分析


符合学生思想发展和认知特点,体现课程育人理念和目标,课程知识体系清晰科学,课程自身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挖掘深入准确,思政资源和知识内容融合紧密恰当。

过程与方法

教学活动丰富,过渡自然,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提升素质、知识和能力。

教学方法灵活恰当,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科学合理,关注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教材和教学资源选用科学,教学案例典型恰当,注重价值引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教学过程。

考评与反馈

教学评价维度多样,方法多元,内容科学,适合学科专业要求和学生特点,能够评价学生素质、知识和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

设计创新

围绕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融合进行一体化设计,充分体现育人理念和特点,专业特色突出,富有思想性、时代性和科学性、创新性。

文档规范

文字、符号、单位和公式符合标准规范;

语言简洁、明了,字体、图表运用适当;

文档结构完整,布局合理,格式美观。

现场交流

观点正确,切中要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表达流畅。




附件2-1

第三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申报书

一、基本情况

主讲教师

姓名


性别


出生

年月




职称


职务


学历


民族


政治

面貌


学位


工作单位



邮箱


手机


团队教师

姓名

性别

出生

年月

职称

学历/

学位

工作单位

在参赛课程中承担的教学任务






















参赛

课程

情况

课程名称


参赛

组别


开课年级

·

学科

门类


(个人或团队近5年参赛课程开展情况,承担学校本科生教学任务、开展教学研究、获得教学奖励等方面的情况)






二、主讲教师近五年内讲授参赛课程情况

序号

授课学期

起止日期

授课学时

授课对象

班级人数































三、推荐意见

教务

部门意见





(盖章)

年   月   日

政治

审查意见



该课程内容及上传的申报材料思想导向正确。

主讲教师及团队教师成员不存在师德师风、学术不端等问题,遵纪守法,无违法违纪行为,五年内未出现过教学事故。



院党委或总支(盖章)

年   月   日

注:支撑材料原件的扫描件请在大赛官网提交










2-2

第三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

教学创新成果支撑材料目录

请勿泄露名称、教师姓名等信息

一、主讲教师代表性教学获奖(课程思政创新)成果信息(不超过5项)

序号

获奖

年月

成果名称(内容)

奖项类别

与等级

颁奖单位

参赛教师排名

1






2






3






4






5







二、人才培养成果证明材料(不超过5项)

1.

2.

3.

4.

5.


附件2-3

第三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

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标准

1. 课堂教学实录视频应为参赛课程中两个1学时的完整教学实录(按2个视频文件上传)。

2. 视频须全程连续录制(不得使用摇臂、无人机等脱离课堂教学实际、片面追求拍摄效果的录制手段,拍摄机位不超过2个,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3. 主讲教师必须出镜,要有学生的镜头,须告知学生可能出现在视频中,此视频会公开。

4. 能够体现课程教学创新,不允许配音,不得出现参赛教师姓名、所在学校及院系名称等透露个人身份的信息。

5. 视频文件采用MP4格式,分辨率720P以上,每个视频文件大小不超过1200MB,图像清晰稳定,声音清楚。

6. 视频文件命名按照“课程名称+授课内容”的形式


附件3

第三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推荐教师汇总表

(盖章)

序号

主讲教师姓  名

性 别

职 称

团队成员姓名

课程名称

参赛组别

手  机

备  注

1









2









3









……









注:1.学院(部门)公章;

    2.根据课程内容,参赛组别可填写: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基础课程、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