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生教学  学位点介绍

浙江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软件工程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1年度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2-04-06

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学术学位)

 

 

 

学位授予单位

名称:浙江师范大学

代码:10345

 

一级学科

名称:软件工程

代码:0835

 

授权级别

□  博  士

    

 

 

 

 

 

2022320


、一级学科名称及其代码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2011 年颁布、2018 年更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填写。

本报告为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跨学院的一级学科由牵头学院负责撰写,相关学院应主动向牵头学院提供数据和支撑材料等。

除另有说明外,本报告涉及的数据为本学位授权点上一年度的数据。

本报告涉及的师资队伍应确属本学位授权点的专任教师,不得整合其他学位授权点的专任教师。

、本报告不能涉及任何涉密内容。涉密信息请按国家有关保密规定进行脱密,处理至可以公开后方可填写。本报告将在学院官网上公布。

本报告作为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的重要参考材料之一。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一)学位授权点的历史沿革

(二)学科方向与特色

(三)师资队伍情况

(四)科学研究情况

(五)教学科研支撑

(六)奖助体系

二、人才培养情况

(一)研究生思政教育

(二)招生选拔

(三)课程教学

(四)导师指导

(五)学术训练

(六)学术交流

(七)论文质量

(八)质量保证

(九)学风建设

(十)管理服务

(十一)就业发展

三、社会服务情况

(一)科技进步

(二)经济发展

(三)文化建设

四、学位点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改进措施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一)学位授权点的历史沿革

  2006 年成立软件工程专业,2010 年获批专业型软件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 年3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软件工程增设为一级学科,同年获得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予权2016 年获批省一流学科A 类,2019 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二)学科方向与特色

  (1)软件工程方法与技术方向:面向企事业单位的业务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和云端化等软件研发。本方向现有专任骨干教师7名,其中教授5人。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横向课题50 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件,软件著作权100 多件。

  (2)区块链技术及应用方向:围绕区块链底层技术和应用研发,解决区块链服务于数字经济中的应用问题。本方向现有专任骨干教师6人,其中教授3人。本方向所建浙江师范大学区块链实验室为省区块链技术应用协会发起单位之一。实验室获2017-2021年度浙江省区块链高校领军奖;实验室主任陈中育教授获2017-2021年度浙江省区块链领军人物奖。该方向奖获国家基金面上项目1 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横向项目3项,发表区块链技术领域高水平论文20余篇,获受理发明专利20 项(授权9项),软件著作权20余件。

  (3)物联网与智能控制方向:聚焦传感网络设计等关键技术研发,解决智慧工厂等前沿领域的工程实践问题。本方向现有专任骨干教师7人,其中教授5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各1 项,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 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余篇,获发明专利40 余项。

  (三)师资队伍情况

  1.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1)师德师风建设机制与做法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师德师风第一标准,以优良的师德师风和学术风气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创新水平、服务社会能力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坚持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惩防结合、标本兼治的方针,不断建立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要求,落实工作责任和措施,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完善弘扬优良师德师风的长效机制。学校、学院和学科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惩防结合、标本兼治的方针,建立并完善弘扬优良师德师风的长效机制。

以优良的师德师风和学术风气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创新水平、服务社会能力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不断建立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要求,落实工作责任和措施,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学科鼓励正教授职称老师积极承担本科教学,学科教师积极响应并落实,学科正教授人均本科课时数达219课时/年,远远超出学校的最低课时要求,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引领作用,主要做法和成效如下:

实施党建融入计划:坚持党建融入学科,将党支部建在学科上,积极打造“党建+”特色党支部,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连续多年获校优秀党支部、校样板党支部、校“三育人”先进集体、学院“五星级党支部”等。

实施党员引领计划:学科现有党员30人,占学科教师总数的67.4%,其中博士学位党员占80.7%,高级职称党员占56.7%;党支部先后涌现出国家百千万人才、浙江省党代表、“省最美教师”、“省优秀共产党员”、“省新时代好党员”、“省三八红旗手”等多名优秀党员;4年来党员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和学术成果等占学科总量的70%

实施品牌深化计划:以“阳光助学基金”为重要载体,打造“助困、助学、助梦”“三助”党建示范品牌。基金设立以来,700余名毕业生党员共捐赠25万余元,资助了210名优秀在校学子,被“学习强国”等多家媒体报道。

  (2)师德师风建设主要成效

近年来,软件工程学科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大力推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营造尊师重教、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激励广大教师始终坚持“四个相统一”,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高水平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科涌现出很多教学、科研、育人等全面发展的师德典范。

典型一:浙江省最美教师韩建民教授:在本科生教学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尽心尽力,他主讲了数据结构等10余门本科生课程,年均本科课时数达到242课时。同时作为学校ACM集训队教练,他把所有课余时间用于指导学生科研和竞赛,成绩喜人:获60余项省级及以上荣誉,其中程序设计竞赛一等奖15项;2次指导学生参加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球总决赛;指导本科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篇、省级以上课题7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6项。韩老师还先后获得省最美教师、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成果三等奖,省优秀共产党员、省优秀教师等奖项和称号。

典型二:浙江省“三八红旗手”荣誉获得者张昭教授:张昭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组合优化,特别地,在以网络为背景的NP-困难问题的近似算法设计与分析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解决了具有很强应用背景的若干长期悬而未决的理论问题,包括环网上数据副本的最优放置问题、高维均质无线传感网络虚拟骨干网的最优构造等。不仅科研业绩突出,在教学方面也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本,把教学当作一门艺术,不仅力求让知识鲜活起来,她幽默风趣,循循善诱,创造性地采用了很多办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自信。她为本科生主讲高等代数、线性代数等课程,为研究生开设算法分析与设计、近似算法、算法博弈论、几何近似算法等课程。张昭教授在学术研究领域不懈耕耘,取得累累硕果;在教育教学上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在学科建设等工作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做了大量的工作,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师德典范。

典型三:浙江省“万名好党员” 荣誉获得者彭浩教授:彭浩教授主要从事网络安全、人工智能安全等领域研究,已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EI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基金项目2项、主持省部级项目7项、主持其他科研项目13项。先后入选金华市“321人才2017)、浙江省院士结对青年英才计划2019)、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21)等人才计划;并获得浙江省万名好党员(2018)、校事业家庭兼顾型先进个人(2019)、校优秀党务工作者(2021)、校第五届我最喜欢的研究生导师提名奖(2021)等荣誉。指导研究生20余人,已毕业5人,其中考取博士研究生4人、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3人、研究生学术创新奖学金3人、校优秀毕业生4人。此外,作为第一指导老师,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浙江省新苗项目3项等。

2.专任骨干教师基本情况

目前学科有专任骨干教师56人,其中教授33人,副教授11人,52人具有博士学位。属于本学位点研究生导师31人。其中,****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创新人才1人,以及省部级人才计划项目获得者多人。

3.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科研团队

目前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团队两个。

1)浙江省高校创新团队,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交叉融合研究团队,由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朱信忠教授牵头。

(2)浙江省经信厅、浙江省区块链技术与应用协会高校领军实验室,浙江师范大学区块链实验室,由陈中育教授牵头。

4.各学科方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

目前学科凝聚成三个研究方向,分别是软件工程方法与技术、区块链技术及应用、物联网与智能控制。

软件工程方法与技术方向,现有专任骨干教师7人,其中教授5人,方向带头人是韩建民教授。在该方向上,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横向课题50 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件,软件著作权100 多件。

区块链技术及应用方向,现有专任骨干教师6人,其中教授3人,方向带头人是陈中育教授。本方向所建浙江师范大学区块链实验室为省区块链技术应用协会发起单位之一。实验室获2017-2021年度浙江省区块链高校领军奖;实验室主任陈中育教授获2017-2021年度浙江省区块链领军人物奖。该方向奖获国家基金面上项目1 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横向项目3项,发表区块链技术领域高水平论文20余篇,获受理发明专利20 项(授权9项),软件著作权20余件。

物联网与智能控制方向,现有专任骨干教师7人,其中教授5人,方向带头人是朱信忠教授。在该方向上,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 项,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 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余篇,获发明专利100 余项。

  (四)科学研究情况

1.科研成果与转化

1)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学科专任骨干教师本年度在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Pattern Recognition,KNOWLEDGE-BASED SYSTEMS等高水平国际期刊与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2篇。

  (2)出版学术著作情况

Python程序设计基础》,作者:马永进、李知菲、段正杰、徐晓丹,浙江教育出版社,2021.06。

3)代表性成果转化或应用

一种MapReduce并行化大数据文本分类方法(专利号ZL201510297189.X)受让给浙江师大计海新技术有限公司,受让金额1.5万元。

2.科研项目情况

本年度学科在研项目1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项,浙江省万人计划杰出人才专项项目1项,浙江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项,其他2项

  3.科研获奖情况

本年度,学科教师荣获多项奖项与荣誉。其中浙江师范大学区块链实验室获得浙江省经信厅和浙江省区块链技术与应用协会颁发的2017-2021年度领军高校奖,陈中育教授获领军人物奖;高宏教授获CCF数据库专业委员会,优秀奖;彭浩教授获中国计算机学会杭州分部2021年度杰出成就奖;郑忠龙教授领衔团队获金华市“5G+工业互联网”创新大赛二等奖。

4.代表性艺术创作与展演

本年度,学科组织获参与了多项活动,如金华市“5G+工业互联网”创新大赛,“可信人工智能”技术论坛,“如何有效发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法人责任制助力科研帅才培养”研讨会,“人工智能赋能智慧未来 性能优先 vs 安全优先?”技术论坛,“现代产业学院,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必然之路”技术论坛,“智慧创新工场”研讨会——走进中国联通杭州市分公司等。

  (五)教学科研支撑

1.代表性重点实验、基地、中心、重点学科等平台

学科目前重点建设平台包括:“教育数据处理与智能学习” 省工程研究中心,“计算机科学实验教学” 省级实验教学重点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 省级实验教学重点示范中心,“信息传播实验教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智能制造工程实验教学”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图书资料情况

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现有图文信息中心和邵逸夫图书馆两座馆舍,总建筑面积达51191m2。注重学习、交流、休闲各种功能的交融,注重内部环境的人文关怀,注重人文蕴涵与现代科技文明的有机融合,其格局大气、典雅、舒适,洋溢着浓郁的现代气息。

图书馆现有阅览座位5200个左右,纸质藏书298余万册,电子图书220余万种,年入藏中外文报刊3000余种,购建、自建数据库80余个,读者不仅享有免费公平使用丰富的馆藏资源的优越,而且享有先进的网络服务平台、高性能的网络环境和完备的服务功能共享国内外信息资源的便利。目前图书馆年接待读者150万人次,年借还量超过100万册。图书借阅、参考咨询、文献检索、读者教育、馆际互借、文献传递、信息推送等多类型、多层次的服务。

3.仪器设备情况

目前学科设备台套数3185,总价值4769万元,其中单价大于10万元的大型仪器设备51台/套。

  重大仪器设备

序号

仪器设备名称与型号

生产厂家(国别)

价值

建账时间

1

医学图像处理平台、ZKKS-MCT-Sharp

广州中科恺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中国)

194.3

201303

2

IBM Rational 管理软件、IBM Rational

IBM(美国)

148

201508

3

虚拟仿真系统、VR 立方

上海曼恒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

336

201511

4

运动捕捉系统、Raptor12

Motion Analysis(美国)

100

201612

5

教育机器人系统开发源代码、V3.0

深圳市大愚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中国)

97.5

201809

6

英伟达GPU服务器

英伟达(美国)

197

202110

  (六)奖助体系

本学位点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完善、奖助力度大,全日制研究生奖学金覆盖面达到100%。学校为在读研究生提供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及国家助学贷款等资助,并设立助研、助管、助教岗位。同时还以勤工助学岗位、临时困难补助、入学“绿色通道”等方式给予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一定额度的补助。学位点每年资助一定数量研究生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

二、人才培养情况

  (一)研究生思政教育

1.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做法

深入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参与“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国家首批试点省份建设,将“三全育人”要求纳入学科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完整的课程思政、党建引领、意识引导、队伍保障等思政教育体系,培养新时代具有家国情怀、科学精神、求是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计算机学科优秀人才。

1)推进课程思政改革

在专业课程群+教研中心模式下,学科利用基层教研组织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落实《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将课程思政要求全面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责任感使命感;定期组织“课程思政”微课比赛,打造“思政先锋奖”示范课、课程思政“金课”,建设“金主播”平台,提高导师开展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实现“课课育人、师师育人”。

2)落实社会实践开展

突显软件工程学科特色,整合实践资源,创新实践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增强专业能力、厚植家国情怀。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协同联动“实践育人共同体”,定期组织师生“进基层、进社区、进乡村”,开展支教扶志、支农扶智行动,发挥软件工程学科优势,大力助力“互联网+乡村”建设,振兴经济发展。

3)强化意识形态管理

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好省委落实意识形态主体责任专项述职试点各项工作,重点落实教材选用、课堂教学管理、导师政治方向和学术道德建设,严格落实“一会一报”制,把好意识形态关。规范师生自媒体管理,加强舆论引导,利用新媒体定期推出“数计力量”“数计青年说”“研途师情”等,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4)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

以校级样板党支部创建为抓手,聚焦立德树人、党建提质、团队创优三大工程,实施“阳光领航”“阳光起航”“阳光护航”三大行动,全力打造党建发展共同体。对教师岗位聘任、职称评定、评优推荐等作出思政鉴定,实施党建清单、季度研判机制,完善党员“三结对”“党员先锋岗”长效机制,积极打造以“阳光助学基金”为载体的助困、助学、助梦“三助”党建育人机制。

5)完善思政队伍建设

配齐建强研究生导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4 支队伍,加强培训,落实津贴,持续提升素质能力和专业水平。落实学校《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的首要责任人作用。组织参与辅导员实务论坛、辅导员工作室及“浙群辅导员”公众号建设,开展学生案例研究和行动研究,建好“眼里有光、心中有爱、做事有谱、教育有方”的辅导员队伍。

2.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成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大思政”格局,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学科培养了国际著名信息奥赛教练、全国信息学竞赛金牌指导教师李建,阿里巴巴集团资深技术专家郭磊,入选高被引学者榜单的吴争光等一批优秀学子。有占浙江省总数 70%+的计算机特级教师群体,更有数以万计曾经或正在基础教育、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与交叉领域耕耘的各类奋楫者、奉献者。

1)党建引领作用充分

把党建融汇思想、融入学科、融合教育,师生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教育情怀更为深厚。以“阳光助学基金”为载体的“助困扶贫、助学扶智、助梦扶志”“三助三扶”党建育人模式,让师生党员发挥先锋示范接力棒作用,全力推动党建育人。获校级样板党支部和校优秀党支部,入选浙江省“万名好党员”浙江省“优秀党员”各 1 名,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 1 人、省辅导员年度人物 1 人、省优秀辅导员 2 名,省首批思政名师工作室 1 个。

2)思政育人成效显著

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精心打造10 门示范课程,以点带面,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全覆盖,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的圈层效应。以师德养成、科学素养养成和专业核心素养为特色的教改项目获省教学成果 6 项,3 本教材列为重点教材。

3)文化育人特色彰显

将师范文化、创新创业文化、国际文化和科研育人文化有机融于学风、教风的建设中,在师生中形成良好的发展生态和态势。精心搭建师范技能节、国省校院四位一体化竞赛科研训练体系、信息大讲坛、考博共同体、出国交流和“对话·青春”榜样示范等平台,引导创新能力提升。五年来,涌现出全校学风特优班金奖 2 个;学生获 ACM 等学科竞赛奖项国家级 35项、省级 38 项,2 次进入全球 ACM 总决赛;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 70 余篇。

  (二)招生选拔

2021年度,学位点报考研究生人数17人,录取6人,报录比283%。

  (三)课程教学

本年度,省级立项课程包括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虚拟环境下软件系统性能测试实验开发》,省级线下一流课程(国际化)——《智能移动设备软件开发Mobil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计算机科学导论》

  (四)导师指导

学校指定《浙江师范大学关于印发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修订)》浙师研字〔20209 号和《浙江师范大学关于印发学术型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岗位管理办法(修订)》浙师研字〔201838号,学院严格按照学校导师遴选办法遴选导师,所有导师遴选和资格认定均通过学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方可招生。另外学校每年举行丽泽导师培训,学院不定期举行导师学习培训。

近年来,为进一步提升导师队伍水平、扩展企业导师队伍,重点完成了如下工作:(1)浙江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签署院际全面合作框架,开展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等合作;(2)复旦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类脑研究中心,已经开展了第一届师生交流学习活动;(3)成立浙江师范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开启人工智能及交叉领域的研究和人才培养;(4)对接义乌科创院与浙江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交流合作,发挥京津冀国家创新中心与义乌研究院科研和产业优势,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5)与金华龙芯产业园开展研究生实习实践平台建设,并聘请胡伟武(杰青,龙芯总经理)等6位企业人员作为学位点企业导师;(6)与广州拓尔思知识图谱研究院开展交流合作,并聘请臧根林(总经理)作为学位点企业导师;(7)与金华上市公司今飞集团开展实习实践平台建设,并聘请王晓军(总工)作为学位点企业导师。

  (五)学术训练

为了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报考我校,支持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研究生奖学金及助学金项目。

为了保证奖助学金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定,学校制定了《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助体系实施办法》、《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和《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综合测评办法》。

奖学金方面:国家奖学金(硕士生20000//年)、校级学业奖学金(一、二、三等奖,奖金分别为12000元、10000元、8000//年),奖学金的覆盖面达到100%

助学金方面:学术学位型硕士生每生每年可享受国家助学金6000元。

此外,部分导师会提供助研岗位,切实保障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不同导师团队根据自身建设情况,对于学生取得科研成果指定相应的奖励方法。

  (六)学术交流

本年度共有学生5人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包括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Processing (ICIP2021),Chinese Conference on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Computer Vision (PRCV2021),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ICAICE2020),1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ity, Sensing and Networking (MSN 2020)。

  (七)论文质量

  2021年度,软件工程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抽检1篇,优良率100%。

  2021软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抽检

学生

导师

论文题目

崔一举

何小卫

基于半分布式区块链网络Gossip算法的改进与优化

 

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序号

论文标题

作者姓名

作者类型

发表期刊

发表年份及卷(期)数

期刊收录情况

1

Long-Term Energy Collection in Self-Sustainable Sensor Networks: A Deep Q-Learning Approach

张秀铃

第二作者(导师一作)

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

2021

SCI一区

2

High-quality Model Aggregation for Blockchain-based Federated Learning via

Reputation-motivated Task Participation

齐嘉浩

第一作者

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

2021年投稿,2022接收

SCI一区

3

一种基于联盟自治的区块链跨链机制

郑建辉

第一作者

计算机应用

2021.12

CCF-C推荐中文期刊

4

一种基于联盟自治的区块链跨链机制

郑建辉

第一作者

CCF中国区块链技术大会

2021.9

 

5

BMTP: Combining Backward Matching with Tree-Based Pruning for Large-Scale Content-Based Pub/Sub Systems

廖政宇

第一作者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lgorithms and Architectures for Parallel Processing

2021.10

CCF-C

6

Light-Weight Multi-channel Aggregation Network for Image Super-Resolution

卞鹏程

第一作者

Chinese Conference on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Computer Vision (PRCV)

 

 

7

Single Image Super-Resolution Via Global-Context Attention Networks

卞鹏程

第一作者

ICIP

2021.9

CCF-C

  (八)质量保证

为强化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监控和质量保证,加强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学位点依据《浙江师范大学卓越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2021—2025)》、《浙江师范大学关于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若干意见》、《浙江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等文件,严格实施研究生培养过程监控,加强学位论文质量把控和学位授予的严格把关。

在研究生培养监控和质量保证方面,依据文件,(1)实施“思政教育贯通工程”,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2)实施“生源质量提升工程”,健全完成招生机制;(3)实施“学位点内涵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分类培养;(4)实施“人才培养强基工程”,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5)实施“导师队伍提升工程”,建立一流研究生导师队伍;(6)实施“奖助激励增效工程”,构建一流研究生教育保障体系;(7)实施“研究生层次教师教育改革工程”,推动研究生层次教师培养。

在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方面,(1)明确各级主体责任,夯实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直接责任,强化研究生导师指导责任,明确学位点对论文质量的监督责任,落实学院学位分委员会的管理责任;(2)加强全过程管理,要求时间保证、指导充分、严格把关,落实盲审制度,强化倒查机制,以及加强导师资格管理;(3)依据《浙江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严格把关学位授予。

  (九)学风建设

依照《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管理条例》要求,学科每年都会在新生入学、论文开题、中期和答辩以及社会实践等各方面,进行多种形式的学术道德、学风建设教育;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开展好新生入学后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邀请学院领导和学科带头人,为新生上好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开学第一课。学院将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做为专业第一讲,组织研究生导师以专业为单位,开展学术道德规范专题培训,引导学生明确本学科的学术要求和规范,掌握学术研究工作规范,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抓好新生报到的有利时机;以年级为单位,辅导员结合年级班会组织研究生召开学术道德规范主题班会,引导同学们自觉把学术诚信作为学术创新的基石,坚守学术诚信底线,维护学术尊严。对研究生会学生干部,研究生党员召开专门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座谈会,切实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对学术道德规范的宣传和模范带头作用。严格按照《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违纪处分条例》以及《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管理规定》要求执行。上述规定以及开展的活动为形成优良学风,营造温馨健康的科研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未发现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

  (十)管理服务

学院党委坚决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发挥引领作用,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院工作的根本标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用完备的卓越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培养新时代具有远大理想、为民情怀、扎实学识、求实精神和创新思维的理工科优秀人才。在专职人员配备方面,构建起了学院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团委书记兼学工办主任、研究生办主任、研究生辅导员的管理服务队伍,学院配备专人负责研究生招生、培养、管理、服务。

学校制订《研究生教学工作规程(浙师研字[2013]29号)》,《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基本要求(试行)师研字[2004]16 号》、《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办法》、《学位论文评审(含双盲评审)结果处理办法(浙师研字[2007]14 号)》等文件。内容包括培养方案与课程管理、任课教师、课程安排、课程修读与考核、成绩与教学档案管理、课程教学检查等教学管理制度。制订《关于印发研究生奖助体系实施办法的通知(浙师研字[2014]20号)》、《浙江师范大学章程》、《浙江师范大学学生社团管理办法》、《校园秩序管理规定》、《学生公寓(寝室)管理规定》、《学生公寓(寝室)安全用电管理暂行规定》、《学生寝室安全卫生检查标准》、《实验室安全管理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我校严格按照《金华市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明确将高校大学生纳入金华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范围。

  此外,完善研究生权益保障制度,制定了《浙江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研究生综合测评实施细则(试行)》、《浙江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选条例》等制度,同时通过“辅导员有约”在线平台、每月的安全稳定形势月研判、心理高关怀学生数据库等方式更好地了解学生诉求,保障学生权益。

满意度调查表

 

课程体系

教学质量

导师培养

思政教育

科研/生活条件

2020年度

99%

98%

99%

98%

96%

2021年度

99%

98%

98%

96%

95%

(十一)就业发展

学科一方面注重培养的研究生基础知识扎实、思维活跃,在读研期间能在国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为进入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或继续攻读博士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为高等教育单位和中初等教育单位培养教师、为国内外高科技企业输送高端技术人才。

研究生毕业后,既有到国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继续攻读博士,也有进入企业从事产品研发,还有在教育行业发光发热,从事研究或教学工作。近5年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95%左右,用人单位满意度100%

三、社会服务情况

  学院的学科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学院履行反哺社会的神圣职责和重要使命。为了充分发挥学院学科资源与人才智力优势,积极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深度融入浙江区域发展,加快学院转型升级和实现更高水平发展,学院进一步提升了学科社会化服务功能。

  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特色化、国际化、区域化、协同化”战略指导方针,以“发展师大,服务区域”为宗旨,坚持需求和问题导向,在科技服务、人才培养、制度建设、文化交流、项目合作、学科与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不断提升学院发展能力和办学水平,努力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学院努力打造成为服务区域发展的人才库、思想库、科技库,成为地方建设的重要依托力量。在拓展院地合作关系、建设学科平台团队、争取社会服务资源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在学院社会服务能力、社会服务成果、社会服务影响等方面取得新提升。

  (一)科技进步

  深度融入区域发展,主动与地方政府缔结全面战略合作关系。积极与政府牵手、与企业联手,共建孵化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虚拟研究院、人才培训实践基地、创新示范基地等院地合作平台。到2021年,缔结全面战略合作关系10对以上,搭建巩固院地合作平台10个以上,不断扩大学院地方合作服务的边界。

围绕区域发展需求领域,跨学科构建“多学科、大交叉、大集成”服务学科综合平台,建设凝聚一批“大数据分析、多学科研究、多角度突破”的服务学科实力团队。到2021年,创建服务学科综合平台2个以上,凝聚服务学科实力团队4个以上,培育领军型服务专家4名以上,不断增强学院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

  (二)经济发展

  积极鼓励服务团队及教师,专注服务区域、凝聚团队力量、深耕服务地域,努力做出一批“示范有意义、推广有价值、转化有效益”的社会服务成果。到2021年,地方服务项目经费达到300万元/年以上,累计政产学研用结合的重点项目达到3项以上,累计具体服务项目达到10项以上,不断提升学校社会服务的影响力。

  (三)文化建设

  依托学院整体学科、专业、人才资源及力量,牵手属地政府,联手关联企业,抓住金华“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机遇,着力“信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建设“网络经济科技园”,打造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学生创业、企业孵化、产业开发”等功能于一体的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综合体,拓展学院生长发展空间。“网络经济科技园”的主要建设任务包括:整合统筹学校相关学科成果及专业人才资源,利用好金华“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城市”国家战略政策,与金华共建“总部式”网络经济科技园,构造网络经济创新、创业吸引集聚核,吸引相关要素集聚创新、相关企业集聚创业,打造成为网络经济相应学科领域的产学研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网络经济产业基地。

  依托学院与科研机构,围绕网络经济、智慧城市和智慧政务等领域,加强与地方教育部门及学校、地方科技部门及企业的合作交流,整合学院相关学科成果和专业人才资源,集成融合院地、院企、院校相关资源,着力建设“智慧城市协同创新中心”、“网络经济协同创新中心”等服务学科平台团队,促进相关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四、学位点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科高端人才和高水平青年人才引进不足;

2.国家级重点、重大类课题不足;

3.国家级与省部级获奖有待突破。

五、改进措施

1.对于问题1,需要进一步凝聚研究方向,增强研究特色,吸引人才加盟;此外,利用地方政府、学校、学科资源为人才加盟创建良好条件;

2.围绕近年引进的高端人才,加强研究团队建设,聚焦若干方向,夯实研究基础,提升服务国家级重点、重大课题研究的能力;

3.积极对接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凝心聚力,潜心研究,争取更多高水平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