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动态

“时代楷模”陈立群为我院师德讲坛开讲:我在苗乡当校长!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10-13


2020年10月11日上午,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一楼报告厅内座无虚席,现场一次又一次响起热烈掌声。时代楷模,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民族中学终生名誉校长,我院数学系77系校友陈立群重返母校,以《我在苗乡当校长》为题,为学院全体教师和师范专业学生带来了一场感人至深的师德报告会。

报告会上,陈立群向大家深情讲述了他在台江民族中学当校长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做,从教育脱贫、家庭转型中的教育坚守、贫困地区教育的高质量探索、文化管理、好的学校的做事标准、教师是精神工作者这六个方面展开,生动呈现了他为了让更多孩子接受教育的初心,直击黔东南民族地区教育的现状和痛点,立足激活教育脱贫内生动力的精神引领和高质量的学校管理机制体制构建,实现了他教育扶贫,让老百姓有更多幸福感的主张。他指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关爱活动,一位教育者的历史担当就是既要以爱心和责任感为基点,把真爱像阳光一样均衡洒向每个学生,也要用学识和才情思考教育发展的本原和人类发展的方向,成为一名高尚的精神工作者。陈立群向在场的师生展示了一位有情怀、有担当,能干事并且能干成事的新时代教书育人楷模和杰出教育工作者的形象。

  


脱贫归根结底靠教育。

“山的后面是什么?”

“还是山。”这是那里的孩子给出的答案。

贫穷,限制了人们的想象,也困住了人们的双脚。陈立群学长认为“穷人最需要的就是梦想”。 陈立群认为“教育的不足,阻碍了脱贫的进程。”只有接受了更好的教育,才有能力运用各种政策资源,才有能力掌控财富驾驭财富,才有能力融入现代。让更多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也就可以让更多老百姓感受到教育的力量,看到希望,看到未来。

所以,他支教的初心就是让更多家庭贫困的孩子接受教育,让更多老百姓有获得感,从而改变命运、掌握命运。这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工作者的家国情怀,也是一个知识分子实现民族复兴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教育的高质量管理在于文化。

   “管一百个人靠感情,管一千个人靠制度,管一万个人靠文化重构。”陈立群在支教的台江民族中学进行了一系列制度改革,从抓教师队伍水平、教学活动规范、课堂规矩、食堂寝室建设、规章制度建设到校园文化建设,件件精心谋划,事事亲力亲为,把一所好学校的做事标准深入每一位师生的心中,并形成了持续不断努力的良好氛围。

 


人类道德的基点是爱心与责任感。

陈立群将这句话刻在了台江民族中学的文化主题墙上,他认为教育是爱与责任的事业,关爱是教育的本源和灵魂,体现在对学生负责任中;责任感则因有爱而起,因有爱而动力十足。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关爱,看到自己的责任,像阳光一样均衡地洒向每个学生,为其成长提供更为安全和温暖的环境,是教育的真爱。为此,支教的4年间,他的足迹遍布黔东南16个县市,走访180余个贫困家庭,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使台江民族中学实现了一本率从10%提升到79%,把该校带成名校,用教育改变了一批孩子的命运,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他说,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教育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作用,以高度的职业精神,勇于自我牺牲,带着责任与情怀,为教育事业而奋斗不息,是他终身不悔的选择。



 报告会后,现场的老师和同学们排起了长队,纷纷请陈立群校长为《我的教育主张》一书签名留念,向陈立群校友学习,做有情怀、有担当、有思想、有本事的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已然成为数计学院全体师生的共识和追求。